Loading...
您现在的位置:手机市场
小灵通七大猜测
2003-03-19 19:33 出处:北京青年报 作者:
北京青年报 《“小灵通”变局引发七大猜测 专家解析电信竞争》

  一个七年前在中国萌芽的业务———“小灵通”,到了今天突然成为焦点。

  “小灵通”是无线市话业务的俗称。上周“小灵通”在京郊怀柔放号,媒体普遍认为是突破了最后的“禁区”,社会上反响热烈,各种正反意见争论不休。时逢全国“两会”,部分电信业内代表和委员也就“小灵通”及相关的电信资费等问题纷纷发表各种观点。


  “小灵通”不仅是第二代移动通信业务的直接竞争对手,而且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市场命运密切关联。国家政策、技术发展、市场需求,令“小灵通”的前途和与之相关的通信业未来发展充满了变数。

  在这里,我们做出几种猜想,分别请电信业界专家,非电信业的经济学家和投资公司的电信分析师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发表个人观点,以期引发更多有益的思考。

  陈金桥: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

  胡汉辉: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拉丰和泰勒尔的名著《电信竞争》中文版翻译主持者

  蒋海:某投资公司电信分析师

  -猜想一:“小灵通”的扩张能否引发国家资费标准下调

  陈金桥: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是肯定的。更加准确的说法是:“小灵通”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扩张必然会导致移动通信业务资费尤其是移动电话(话音)业务资费的调整,包括资费水平和资费结构的相应变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决定电信业务资费变化的根本性因素仍然是电信业务运营成本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作为替代业务出现的“小灵通”的发展速度和扩张范围,只是加速了这一决策过程。

  胡汉辉:国家的移动资费标准下调将只是一个承认既成事实的问题。应该讲,正是移动的高资费和移动牌照的缓发才促使“小灵通”应运而生。

  蒋海:“小灵通”近期的发展加速了移动资费下降的速度和幅度,但移动通信资费标准的下调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参与,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在目前的形势下,确定国家对通信行业的监管模式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内恐怕不会调整移动通信资费标准。由于“小灵通”还是被定义为固网的延伸,并非真正的移动业务,即使国家移动通信资费标准下调,形式上也不会是因为“小灵通”的扩张。

  -猜想二:“小灵通”的扩张会不会引发单向收费政策的出台

  陈金桥:理论上,移动电话用户的话费负担水平主要取决于4个因素:单位时间的平均资费、通话时间、话务量流向以及计费方式。单纯改变计费方式短期内可能会直接降低用户的消费负担,但也许并不能达到制约“小灵通”扩张发展的目的。为此,应当多管齐下,同时调整资费标准、结构和改变计费方式,并对“小灵通”业务进行规范管理,保持适度价差,满足分层次消费的需要。因此“小灵通”的快速扩张可能会加速移动电话业务资费政策的整体变化,包括计费模式的改变,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我坚持认为,移动电话计费模式即使发生变化也不是被“小灵通”逼出来的,而是被市场竞争诱发出来的。

  胡汉辉:移动通信“单向”还是“双向”收费争论日久,这有点像当年的邮资问题,事实上,“双向”收费并不被消费者所认可。

  蒋海:“小灵通”最大的优势被认为是单向收费,但移动通信的单向收费曾经在香港股市引起轩然大波。“小灵通”逼出单向收费是众多消费者所企盼的,但单向收费一旦实施,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业绩会下滑(现在各地虽然对接听电话有一定的优惠,但毕竟还没有完全取消其收费),毕竟上面两家公司也是国有企业,他们的业绩下滑、股价下跌是政府不愿意看见的。而且单向收费政策出台必然影响其他电信业务的资费水平,出于稳妥考虑,单向收费政策的出台应还有待时日。

  -猜想三:如果“小灵通”大面积化,固话的话务量会受多大影响

  陈金桥:“小灵通”业务尽管主要面向移动电话业务竞争,但对于它所依托的固定电话网络和固定电话业务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短期而言,其媲美固定电话的话音质量和相似的资费水平可能会分流一定的固定电话业务量,减缓固定电话用户数量的增长,但不会直接削减固定电话用户数。长期来看,如果“小灵通”业务大范围使用,资费水平能够保持均等,对固定电话用户增长速度和话务量分流将形成较大的影响。归根结底,“小灵通”不可能取代固定电话业务,两者的互补性大于替代性。

  胡汉辉:“小灵通”对固定电话的放号和话务量是否造成影响不是一个大的问题,因为“肉都烂在锅里”。

  蒋海:“小灵通”真的被大范围地使用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固定电话的放号,但目前固定电话的新增用户整体质量不高,而且高质量的用户也不会因为“小灵通”而放弃固话。对于话务量则需综合考虑,电信和网通的话务量总体会上升,“小灵通”的推广造成通信的便利,也会相应增加固定电话的话务量,从这两点出发,两家运营商利大于弊。对这点我没有经过详细测算,只是简单估计。

  -猜想四:电信和网通能否取得牌照后大规模发展“小灵通”

  陈金桥:我的基本看法是:如果没有根本的技术革新,取得移动牌照后,两家公司在发展“小灵通”业务方面将比较谨慎,在各自经营的地区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区域差异。

  胡汉辉:在中国移动整体剥离以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失去了电信业务发展最快领域的经营权,同时传统的固话业务增长又日趋缓慢。引入“小灵通”是为了在2G时代分一杯羹,具有现实意义。其次,引入“小灵通”同时是为未来的移动业务积累,包括建设经验、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保持一定的客户份额,具有战略意义。电信和网通会不会在取得移动牌照之后仍然发展“小灵通”将取决于“小灵通”是否继续符合其发展战略的需要。

  蒋海:电信和网通在获得移动牌照之后,似乎没有理由大规模发展“小灵通”。因为毕竟“小灵通”以低端用户为主,并不能像其他的移动通信技术一样可能为公司带来更高的利润。

  -猜想五:

  一旦资费下调政策出台,“小灵通”能否立刻死掉

  陈金桥:我认为即使调整现行的移动电话资费,并且实施单向收费,也无法立即扼杀“小灵通”的生存空间。其次,资费政策的变化不会直接导致两种业务资费差异的消失,后者仍然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第三,还存在技术、网络融合方面的可能性,“小灵通”业务处于变化之中。

  胡汉辉:那要看资费下调的力度,这是一个市场,准确地说是客户的选择。

  蒋海:关键在于资费的市场化程度如何,“小灵通”毕竟成本低于其他移动通信技术,如果市场化程度较高,“小灵通”仍会有一定的优势,不会立刻死掉。

  -猜想六:有无可能出现一个独立的“小灵通”运营商

  陈金桥:我以为,这种设想只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在实践中几乎无法操作,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第一,作为无线市话的“小灵通”业务,不太可能脱离固网运营商而独立经营;第二,会加大市场交易成本和监管成本,最后电信用户未必能够享受到眼前这种价廉物美的“小灵通”业务;第三,需要设立多少家“小灵通”运营商、全国性的还是区域性的,是否需要为此制定专门的市场准入规则?第四,一旦出现独立的“小灵通”运营商,无论全国性的或者区域性的,与3G系统的频率资源重叠问题如何解决。总之,理论构想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个性化选择,实施效果却可能南辕北辙。

  胡汉辉:因为一项单独的技术而出现一家独立的运营商,在没有进入壁垒的情况下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所以,如果没有规制部门批准,有可能出现一个独立的“小灵通”运营商。但是,这样一家独立的“小灵通”运营商业务似乎显得过于单薄。

  蒋海:这个似无可能。“小灵通”的优势在于电信和网通的本地网,独立的“小灵通”运营商受到技术限制,对高端用户缺乏吸引力,而成本的上升对于公司的运营是致命的威胁,成立这样一个前景不明的公司似无必要。

  -猜想七:

  “小灵通”在3G时代会不会成为移动通信的一支

  陈金桥:中国的3G时代可能在2004年真正来临。现在意义上的“小灵通”业务(无线市话业务)大概还有3年左右的生存周期。彼时,并非所有的3G频段都被PHS占用。

  胡汉辉:我们说“小灵通”应运而生,取决于自己,更取决于对手,这是一场博弈的结果。“小灵通”毕竟是2G向3G过渡时代的特殊产品。在语音服务为主的时代,以PHS为代表的“小灵通”可以与2G甚至2.5G的产品进行近乎同质的竞争,但是3G提出的多媒体业务就不是一个同质竞争的问题了。所以,对“小灵通”的运营商而言,信息产业部要求他们承诺自己承担让客户平稳过渡到新的移动的义务。

  蒋海:“小灵通”技术上并不领先,而且受到牌照的限制。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实现全国漫游有较大的政策风险,从这个角度看,“小灵通”不会成为中国移动通信的一支。进入3G时代之后,“小灵通”生存空间应会急剧减小,生存将非常困难。当然这里假定会有传统意义上的3G时代。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3/article/3057.html

欢迎转载、分享到微博、社交网络。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Loading...
BOB半岛·综合(中国)官方网站-登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