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现在的位置:手机市场
南方周末:国产手机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2002-09-20 19:46 出处:南方周末 作者:杨敏
  国产手机“公车上书”8月16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一个手机业的峰会在这里举行,尽管会议的规格不高———主办方乃央视广告部,但出没其间的有几十个国内手机制造企业的老总,还有一群国家信息产业部的官员。

  而且,与一般的行业峰会不同的是,会议采用全封闭管理,媒体记者被告知一律不得入内。据说之所以如此,是主办方旨在为国产手机厂商提供一个与政府管理部门轻松对话的环境。

  但实际上,会议进行得一点也不轻松。据某知情人士事后透露,会开得好似一出现代版的“公车上书”,厂商们围着信产部的官员们大倒苦水,向管理层讨要政策成了最后主要的议题。

  消息一经传出,外界诧异不已:国产手机目前不是增长强劲、形势看上去一片大好吗?

  国产厂商此举,是想锦上添花呢,还是迫于生计?在某市场观察人士看来,两者的成分都有,但显然后者所占比例更重。道理很简单,国产手机起步时基础薄弱,在历经3年多的发展之后,已经行至攻坚破局的关口。

  门外汉“进城”

  国产手机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艰难起步的。

  1999年,出于规范市场和发展民族产业等原因,国家对手机产业实行了许可证管理制度,10多家国内企业有幸拿到了许可牌照,这些幸运儿出身于五花八门的行业———海尔、TCL、康佳等是家电企业,东信、波导、首信、CEC等则是做网络设备的,科健则原是做医疗器械的。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一例外全是手机行业的门外汉:没有设备、没有经验、没有队伍,更重要的是没有技术。对于手机这么个高科技产品来说,要它们拿出生产前的样品都难。

  波导可能是国产企业中最早推出产品的。但为了抢速度,它直接引进的是法国萨基姆成型的技术和生产线,是纯种的舶来品。而其他想自主研发的厂家们,直到半年甚至1年后,才迟迟推出了产品。

  另外的艰难之处是,它们将进入的是一个高手云集的行业。斯时的中国手机市场是一片外资品牌的海洋,游弋其间的个个都是全球名声赫赫的巨头: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是全球市场的领袖,西门子、飞利浦、三星等也是世界消费电子领域的大鳄。

  但这无损于它们高昂的激情,因为手机产业是一个人见人馋的“金矿”———那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仅中国市场,其容量就有上千亿元之巨;再者它们有无穷的榜样力量———比如彩电业,不就是一个后来居上的例子吗?手机只要踏着彩电业走过的足迹,就会重演同样的辉煌。

  勇气和激情是可敬的,然而现实却远比想象来得艰难,一年下来后(1999年),国产手机仅拿到了2.9%的市场占有率,2000年好歹升到了7.9%(信息产业部的数据),仍不敌西门子一家的市场份额,至于利润,则更难于启齿了———被业界公认赢利的仅有科健一家。

  更令它们灰心丧气的是,以前彩电业经典的成本领先战略在这里根本就行不通:一是外资品牌早就实现了本土制造,所用的劳动力几乎与国内企业一样的低廉;二是手机乃一个低工耗的产品,人工制造费用所占总成本比例相当之低———大约也就8%-10%,主要的成本结构是研发费用和原材料成本,在这两方面,国内企业劣势明显,先是要在购买技术上被人盘剥一道,然后由于没有规模采购,原材料的价格明显偏高。

  如此这般,使本想在价格上做文章的国产手机有其心而无其力,另外,国产彩电往昔屡试不爽的打民族品牌的旗号,消费者如今也不太认了;所谓的联盟牌也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2000年以前的国产手机业为一片悲观情绪所笼罩。康佳通信北京分公司经理陶勇的一番话可能是国产厂家当时心态的最真实写照:“当初国内厂家涉足这个领域,无非是看好其巨大的市场前景和极高的利润率,业内预测2004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会增至2.5亿,也就是能扩大3-4倍,而且相比家电业5%的利润,手机一般利润率都在25%以上。如此大的诱惑谁不想来分一杯羹?但是直到投产之后才发现这里的‘唐僧肉’并不好吃。与拥有核心技术、标准和实力等诸多优势的洋品牌相比,悬殊太大了,我们可能要永远处于被动局面了。”

  国产手机上位

  2001春节之后,国产手机厂家们突然在冥冥之中看到了希望,一个出其不意的新路子,由同门兄弟TCL采用后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2000年11月左右,TCL推出了一种型号为999D的新手机,其豪华版竟还标新立异地在外壳上镶上一颗宝石,卖价高达8000多元,999D在市场上大获成功,据说仅一个月,就为TCL带来了1亿元的销售收入。

  很显然,TCL之所以成功,正是切中了一个“高端+个性化”的新路子。

  事实上,在当时的市场,很多外资品牌的部分型号的价格已经降到相当之低,而且有迹象表明,外资品牌还用高档机型的利润补贴中低价型号。在以价格为主导的低档机市场层面,底子薄又没有规模优势的国产手机,根本不是它们的对手。既然低价市场无力为之,不如在高端市场拼力一搏。

  由2001年开始,众多的国产手机开始大走“高端+个性化”的路子,而且大获成功。有统计数据表明,国产手机销售最好的是中高端手机,价格在2000元以上的大约占60%。

  国产手机为什么能在高端市场上大行其道?它们凭什么完成个性化设计呢?外资巨头有资金、有实力、有技术,怎么会轻易容忍国产手机在高端市场上大行其道呢?

  到市场上去走一圈,你不难发现一个特点:国产手机的大多数型号都是金属色的折叠机,而且体积小巧轻薄,当然卖价也相当高昂。

  这是典型的韩国手机的设计风格,事实上,大多数高档的国产手机都取自韩国———要么是与韩国合作设计,要么是直接委托韩国企业代工。

  那么,洋品牌为什么没有快速跟进呢?一位市场人士的分析可能有助破解其中之谜:“欧美厂家的手机设计平台都是比较固定的直板式设计,要改动起来不是那么容易,韩国企业能直接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又非常之少;而且大厂家们过于自恃技术,没有敏锐地察觉市场的变化;而国内企业在了解国内消费者的喜好方面的确更有优势。”

  事实上,除了在产品层面上有独辟蹊径之举外,渠道上的创新也给它们帮了很大的忙。

  在分销方式上,外资品牌大多采用的是总代理制,这种分销方式的优点无需赘言,但它也有致命的缺陷:

  一是中间环节过多,经销利润被摊薄,经销商的热情不足,渠道的推动力被减弱。

  二是路径太长,无法形成有效的控制体系,各经销商容易相互杀伐,形成恶性循环。另外还会使市场信息反馈速度变慢。

  而国产手机大多自建销售系统,舍弃一、二级代理,直接下到省级甚至地、县级市场,保证经销差价,而且实施严格的保价政策,由此保证和强化了渠道的推动力。事实上,也因为国产手机走高端路线,使它们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来维持这套销售体系。

  另外,国产手机大多将市场重点放在二、三、四级市场,洋手机尽管在大城市声名赫赫,但在这些地区却影响不足,国产手机于是趁机在此大行其道。

  凭借以上几点,国产手机在2001年后一直涨势强劲:2001年的整体市场份额涨至15%,而截至今年6月时又骤升至19.1%,同时,有多家企业取代洋品牌挤入市场十强之列。

  正面交锋胜负未卜

  至此不难发现,国产手机有今日之佳绩,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避实就虚、迂回穿插的竞争战术,也就是说,国产手机并未与洋品牌发生过大规模正面的交火。那么,这样的日子还能继续下去吗?

  答案是否定的。有众多的迹象表明,国产手机与外资品牌的正面恶战不日就会爆发。

  一直以来,手机市场存在着这么一种状态:外资品牌盘踞在一、二级中心城市市场,而国产手机则以地、县级市场为主要根据地,双方井水不犯河水,但是现在,大家却开始分别越过楚河汉界,进入对方的领地了。

  近日有消息说,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已相继在一些地区尝试省级代理模式。很明显,此举势必会提高三、四级市场的渠道推动力。

  外资品牌也开始更加注重市场的细分,比如在如何讨好女性消费者上大下工夫。今年7月,西门子手机一改过去的设计风格,推出了一款艳丽的折叠式手机8008,并宣称专为亚洲女性设计。据说国产手机的高端产品之所以卖得好,重要原因之一是外观深受女性消费者的喜爱。

  随着外资品牌这种“上山下乡”运动的推进,一场国产手机的“进城运动”也在声势浩大地展开。波导、TCL、东信等厂家都先后明确表示今年要大力拓展中心城市市场。

  由此,国产手机已经无法回避与外资品牌的正面交火了。

  对国产手机而言,如何顶住外资品牌的“下乡清剿”固然是个问题,但如何成功“进城”才是真正的考验。事实上,这可能是事关国产手机未来走向的一道坎。

  能否跨过这道坎,情况看起来似乎并不乐观。

  最显而易见的一大难度是,洋品牌在中国城市盘踞已久,品牌势力根深叶茂,且有技术和资源优势之助。

  更要命的是,由于全球市场的普遍萧条,它们已将一枝独秀的中国市场看得比救命稻草还重要。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洋品牌都在大幅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资。

  CDMA看上去应该是国产手机后来居上的一大机遇———在19家获得CDMA手机牌照的企业之中有18家是国内企业,但遗憾的是,CDMA市场目前增长缓慢,根本就扮演不了什么重要的角色。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产手机厂家要在这个时候“公车上书”了。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2/article/2444.html

欢迎转载、分享到微博、社交网络。  
·上一篇文章:摩托罗拉发布E360
·下一篇文章:想唱就唱的摩托罗拉V730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Loading...
BOB半岛·综合(中国)官方网站-登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