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现在的位置:手机市场
老133用户不满联通资费事件综述
2001-12-19 10:34 出处:北京青年报 作者:
本站按:北京长城133用户显然是最辛运的,得到了其他任何地区任何其他的转网(比如模转数)用户都没有得到的补偿条件。说明什么呢?绝不仅仅是生在“皇城根下”的原因,更重要的是,CDMA的高额资费和GSM的高额资费一样根本不得人心。老133的用户理由非常简单,为什么用基本一样的设备和所谓“更省钱”的技术下的所谓新CDMA要收高1倍的费用。当然联通也有理由,这是信产部定的。然而这不更说明了信产部制定的资费严重的不合理不合情吗?(
是否合法,不便多讲,但最低是严重违反“三公”原则的)
信产部和左右信产部决策的人到底有没有考虑民众意见呢?这个答案是众所周知。联想到同样一个关系广大民众利益的国有股减持,最高层明确表态,以往错误的方案是没有考虑到股民的利益,从而广纳4000多份民众建议。信产部在决策的时候呢?他们是怎样回答愤怒的人大代表的?有公开、公正、公平吗?
有一点是肯定的,黑冰正在融化,0.40元的暴利收费绝对是不会长久的。

————————————————————————————————————

  也许中国联通没有想到,它公布的转网公告引来了原133网用户如此大的抵触和媒体的批评。11月27日,北京联通发出关于关闭原“长城”网的公告,从12月1日零时起,原北京长城133网移动电话仍可在北京地区使用,但无法漫游了。用户可选择转入联通CDMA网、GSM130网或转为如意通预付费用户。联通还将对办理转网手续的用户在话费上给予一定补偿。

  而对于没有转网的原长城网用户,联通公司将暂时保留本地通话费每分钟0.2元、月租费50元的资费标准至明年12月20日,保留电话号码,但没有漫游功能。公告的公布引起了众多133网用户的不满和极大的抵触,他们认为北京联通的行为是从老用户身上变相收费。

  -电信长城的老用户必须转网?

  迫不得已,中国联通副总经理吕建国、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张洪涛和移动通信部朱永红出面约见记者,通过媒体解答目前出现的问题。吕建国表示:

  对于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133老网用户转入新C网后按照给用户的通告,原先的号码可以保留。转入联通CDMA网的用户将执行国家届时规定的资费标准,保留原电话号码,赠送号卡一张,开通国内漫游功能;而且联通新时空的CDMA网,不仅可以实现一期工程在330个地市的国内漫游,还包括国际漫游,原长城网的用户要想实现国内及国际的漫游,首先需要转入联通新CDMA网,实行国家标准的计费政策,但手机必须换成机卡分离的新CDMA手机才能够享受漫游服务。

  对于RUIM卡和手机兼容的问题,目前跟中国联通合作的所有厂家也都承诺将按同一个标准进行手机生产。若在2002年12月20日前办理完转网手续的用户,可得到转网当月到2004年6月期间每月价值50元的本地通话时长。改网后联通新时空的CDMA网,不仅可以实现一期工程在330个地市的国内漫游,还包括国际漫游,如北美(美国、加拿大)、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全球20多个开通CDMA网络的国家。

  而且在资费方面对于目前不想转网的用户,仍旧将每分钟0.2元的通话费的制度保留一年。但是因为长城网的所有频率都要根据联通建设公众移动网的要求重新设计,原来的CDMA手机是不规范的网络,联通公众网的经营者必须提供国家规定的服务,所以以前的手机不能保证一些服务,但是还能通话,只是不能漫游。长城是95A系列,而现在联通是增强95A系列,因为在技术上讲,95A是不能向上兼容增强95A的,原来长城不能漫游。联通的新网建成,完全投入商用后长城就要关闭(转网过渡期为一年),不能再继续使用,所以长城的用户必须转网。在转网过程中联通为了保护用户的利益采取了一系列的方式:一、可以选择联通的GSM、CDMA和中国移动的网络。二、在财务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一些优惠措施,以每月减免50元市内通话费补贴的形式出现。三、中国联通已经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利益,转网的过渡期为一年,给用户以充分选择网络的时间。

  -为何要再建一个CDMA网

  众所周知,从技术上讲,GSM不同于CDMA,为什么中国联通要在已有GSM网的情况下,还要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CDMA网?联通北京分公司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任何一个技术的优势或是弱点都必须是有一个参照物的,就目前中国联通发展的CDMA而言,参照的是95A,是2代的水平,它的发展方向是CDMA2000 1X,是2.5代的水平。目前我们的手机只能提供语音服务,但是CDMA2000 1X却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而且不管是在数据业务、视频应用、乃至通话质量,甚至是在终端设备方面,它的低辐射和低功耗都能够让用户更满意。

  目前世界上同一个运营商同时运营两个制式的移动通信网的只有澳大利亚电信和中国联通。澳大利亚电信也只是为奥运会专门建了CDMA网,但是主要在周边广大地区应用,中心城市还主要是采用GSM。至于中国目前要做的双网并存当然也不能排除是为了2008年奥运会而建立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CDMA和GPRS谁会笑到最后目前我们还不能看出个究竟。但是就短期来看,中国电信事业的发展未来的趋势将会是在双网并存的环境下成长。

  2001年底,我国内地移动电话用户达1.5亿户。我国移动通信事业的发展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无法比拟的。就目前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来看,GSM仍然会在市场上持续一段不短的时间。而双网并存的市场也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对不同的消费群体

  进行市场细分

  据来自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的有关人士分析:短期之内,国内CDMA市场发展的最初期,还将是以发展语音业务为基本服务点,适时地培养一些高端和高消费用户,随着增值业务以及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市场运营商的竞争焦点将转移到提供更加完善、更加高端和更加吸引人的增值业务上。当然也不排除未来电信市场GSM会逐渐趋于饱和,而CDMA市场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或许到那个时候,CDMA将会取代GSM就像现在的模拟通讯被数字通讯取代一样。

  此外,在用户关心的CDMA手机的价格方面,联通表示CDMA手机和GSM手机一样,CDMA手机将有针对不同消费群的产品。国家采取技贸结合的指导政策,国内厂家介入CDMA手机的研发和生产,不像G网开始只有国外手机。

  除手机应用技术和运营商的服务质量以外,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手机的收费问题了。费用有时取决于“进入市场时间”。进入市场时间包含使系统进入运行的全部因素。越是需要网络规划,所需建造的基站越多,进入市场的时间也越长。

  目前,中国移动在GPRS手机上提出了“资费按量计算”的方法,即通过手机上网浏览信息不收信息费,下载信息时才收信息费,信息费根据下载流量计费。而中国联通则把CDMA服务定位在平均每月话费在200元以上的高端用户。这对联通来说意味着其历史上以主打低端市场的营销策略将不得不有所改变,并在服务内容上作出新的选择。并且,信息产业部即将实施一项被称之为“号码携带”的技术。采用这项技术,用户在选择另外的运营商后也可以保留原有的移动电话号码。

  决定无线系统实施费用时,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初始费用包括基站和基站控制器、固定资产投资和必须的修正费、网络规划和安装费、回程电路及维修等费用。前期的投入要有一定的富余量,这样随着扩展更多的用户,将带来超过投资费用的收入。然而采用一个不合理容量的技术,系统经营将会为扩大用户数而增加更多的基站,且花费更大。目前,CDMA的收费标准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收费标准与GSM相同。作为用户,大家的希望是少花钱多办事,当然大家也都知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中国已经加入了WTO,随着运营商在竞争中的不断加入,以及市场潜力带来的规模效应,也许未来的电信资费会呈一种下降的趋势,符合和基本达到消费者的满意度,而运营商应当考虑到资费的多样化,根据市场细分来划分不同的消费群体,做到真正的个性化资费标准。但是不管资费的升降与否,用户们所希望的是自己的付出和回报成正比。不管是CDMA也好或是GPRS也好,用户们希望看到的是一流的服务和公平的收费。

  -文/雨阳

  背景资料

  CDMA是码分多址技术(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缩写,与GSM同属第二代移动通讯技术(第一代移动通讯技术为模拟技术),最早由美国高通公司于1985年推出。

  就技术方面而言,CDMA相较于GSM具有频谱占用率低、保密性强、话音清晰、掉线率低、基站覆盖面广、电磁辐射小等优点,但是由于CDMA是在GSM已经成为主流标准之后才推出的,因此高通公司最初的发展极其坎坷,在没有得到业界认可的情况下孤军奋战,独立完成了从芯片、终端产品到网络设备和测试设备等全系列产品的研发制造工作。CDMA到1993年才有了新的转机。

  在这一年中,高通提出的CDMA技术终于被美国电信标准协会标准化,正式为业界所接纳。与此同时,高通进行了经营策略的重要调整,将专业原片加工的业务全部外包给专业厂商,集中精力进行芯片和系统软件的研发设计。从此之后,CDMA迎来了迅速增长的时代。据统计,1996年底CDMA用户仅为100万,到2000年初全球CDMA移动电话用户的总数突破5000万,目前已经达到7000余万。与此同时,CDMA也逐渐发展成为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在其基础之上,国际电联确定了WCDMA、CDMA2000、TD-SCDMA等三项3G标准。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1/article/1754.html

欢迎转载、分享到微博、社交网络。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Loading...
BOB半岛·综合(中国)官方网站-登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