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您现在的位置:手机市场
生与死:中国通信业WTO下的抉择
2001-11-11 18:47 出处:数字时代 作者:王非
  站在WTO的门口,中国的通信产业似乎没有像今天这么迷茫过。

  关于中国电信重组的话题几乎可以和娱乐圈的绯闻漫天相比。

  不是生存就是死亡,是我们终归要面对的选择。

  如果WTO是通向自由贸易王国的最后关卡,那么突破这个终极天险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对于怨声载道的通信行业来说,也许今天无限风光的电信运营商和终端通信企业会有一些成为“革命先烈”,但也一定会有前仆后继的后来者任凭东风西风,在中国通信业这块最后的乐土生根发芽,也许它的血脉不是那么纯正,但依然令人欣慰。

  窝里横的土狼

  电信重组,南北分治,中国电信克隆中国石化?

  威镇华夏的“巨大中华”原来是《福布斯》眼中的小公司。

  国内电信企业并不是竞争力太弱,而是根本不想竞争。

  对中国电信的指责似乎打百姓排队装电话却装不上那年就开始了,后来随着大哥大(就是今天说的手机)的日益普及,中国移动分家另立门户,但捎带手也成了千夫所指,而且被骂得更狠。中移动在海外上市之后,又想以CDR凭证方式在国内融资,颇有笑傲中国资本市场之势。紧随其后的中国联通不甘于配太子读书的角色,出海镀金,其他诸“通”们也一度公布了上市时间表。

  不过在临近加入WTO的紧要关头,正当运营商正在进行或明或暗拼争的时候,关于中国电信重组的消息在坊间流传许久之后终于来了个晴天霹雳,在亿万眼球关注上海APEC的时候,制造了又一个不小的新闻热点。如果所谓的成立新四大电信运营集团的消息属实,中国的电信运营市场格局将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对于用户来说,自己家的电话是中国电信网还是中国网通网并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但想起当年划江而治的中石化和中石油如今拼死在对方腹地抢地盘,不由得唏嘘不已,而且不要忘了中石化也是从海外重返国内资本市场的巨鳄,这是克隆还是巧合?中国铁通的命运则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带了几分悲壮外加黑色幽默的味道,因为铁通命中注定就是为了和联通合并而产生的。至于其余的“通”们,命运似乎不再完全掌握的自己的手里,因为信息产业部的政策和中国证监会、中国足协很有几分相似之处。

  “巨大中华”的出处说法不一,但当四家曾经被成为民族信息产业代表的企业站在WTO的门口时,忽然间发现自己既不“巨大”也不“中华”,抱紧西门子苦修TD-SCDMA技术的大唐电信刚刚以2.87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小公司”,原来我们的“巨大”是人家的“小公司”。当阿尔卡特一把将上海贝尔揽入怀中的时候,心惊肉跳的不知是谁。

  与越来越多的国际通信巨头纷纷将手机业务外包相反,国产手机的大队人马扩充却极为迅速,大有上演国产彩电一度的辉煌之势。不过信步今年的几大通信展,国产手机依然个个脱离不了自己的“母板”,不要被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各种调查报告所迷惑,还是看看自己身边到底有多少人在用国产手机。

  WTO对一般行业来讲应该是“双赢”的局面,但对于国内通信产业来说却显得不那么令人乐观,有学者认为是国内的电信运营商和通信企业缺乏竞争力,但这个判断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些企业到底想不想竞争。如果想竞争,当然存在着竞争力的强与弱,但真正的事实是一些企业不想而且害怕真正的竞争,一个身高2米的巨人连身边刚刚出生的婴儿都害怕,你怎么能指望他去扛枪打仗?

  WTO的电信门槛有多高?

  WTO的《基础电信协议》是几大运营商的魔法令。

  地方法院立案前要与被告中国电信“进行沟通”,《电信法》必须迅速出台。

  当内资和外资进入电信行业后,必须想清楚自己在和谁竞争:政府还是企业?

  “攘外必先安内”电信对广电走了一招逼宫妙棋。

  有人将WTO比喻为中国未来经济必须穿越的一道门,那么对通信产业来说,1998年1月1日生效的《基础电信协议》无疑是一道不低的门槛。《基础电信协议》对现在的各大电信运营商特别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来说是一道魔法令,因为它们再也不能“我自岿然不动”了,《基础电信协议》要求敦促各成员方向外国公司开放电信市场,结束国内电信市场的垄断行为,仅这两点就为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套上了一个难解的生死结,何况《基础电信协议》还涉及声讯电话、电传、电报、传真、传呼、固定和移动电话等几乎所有的电信业务,而这些正是目前国内电信运营商竟相拼抢的主营业务。所以对于版本众多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也就必然是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事情并非《基础电信协议》和《信息技术协议》(ITA)的纸上谈兵那么简单。10月24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85名磁卡用户状告中国电信一案正式立案,并称此前已经与中国电信“进行了沟通”。这一“沟通”颇令人生疑,因为就在此前的10月8日,北京高院刚刚做出了不受理的终审裁定。其实早在今年7月,来自全国十几个省的85名磁卡用户向北京市一中院提起诉讼时起,法院和中国电信似乎对诉讼的程序问题表露了过分的关注,而忽视了整个问题的实质即中国电信是否违约和是否该做出赔偿问题。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来看,很多内容不符合《服务贸易协定》(GATS,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in Service)和《基础电信协议》的要求,特别是中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成文的《电信法》,而另一方面却存在并且不断颁布着名目繁多且透明度极低的部门法规和地方法规。虽然对此信息产业部成立了由吴基传部长任组长的《电信法》起草领导小组,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将《电信法》列入立法规划的一类立法项目,国务院则审议通过了《电信条例》,但这些与迫在眉睫的WTO对电信行业法制要求相比,依然是两三年太久,只争朝夕。

  虽然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漫长的电信经营单位企业化改革,在国内经济改革中起步算比较早的,但直到今天,“七通八通”们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是独立于管理部门的企业,而是一种由管理部门控制的业务运营的法人体,对于加入WTO后将要开放的电信市场来说,这是一个不知谁是市场主体的问题。无论将来的内资还是合资、外资电信企业,搞清楚你在和谁竞争才是第一重要的问题。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张春江9月间曾经透露了拟将增值电信作为首先开放的电信领域对外开放,不过此前不久信息产业部发布的另两个文件却引起了业内的更大关注,那就是《关于电信业务经营者组建内资合资公司经营电信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开放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试点工作的通知》,因为两《通知》中提议与广电进行“双向进入”,这实际上是逼迫广电被迫表态,果不其然,广电随即对此说了NO,电信完成了自己“攘外必先安内”的一招妙棋,因为即使发展多年的联通也还不值得让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担心,何况其他“诸通”们,真正让他们感到威胁的不是国门之外的沃达丰和NTT,而是一直卧在身边的猛虎广电。广电表态,重回“国办82号文”共识,内资进入电信尚且困难万千重,何况人生地不熟的洋电信们?

  并存并不等于竞争

  中国电信多年来的资本运营情况与总负债几乎成了历史迷案。

  高度垄断的行业必然是不计成本的运营,也必然产生出一个又一个的土龙。

  中国的基础电信网络与欧美发达国家电信改革前相比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除了证券市场,还没有哪个行业像通信产业这样吸引过中国百姓和媒体记者如此多的眼球,而且不只是眼球,还有“炮轰”、“油炸”之类的口诛笔伐。信息产业部颁布的有关电信运营的每一个政策、法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或大或小的改革方案,大到电信重组、外资准入,小到单向收费、短信涨价,无一不牵动着业内业外的无数人群。

  不管承认与否,国内电信行业已然形成了数网并存的局面,但这仅仅是“并存”,而不会也不可能形成竞争的局面,除非中国电信完成了真正意义的重组,彻底清除了垄断壁垒。难道中国电信就可以代表中国电信产业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中国电信垄断了绝大多数公众基础电信网络,这里有两个要素,一是垄断,一家独大甚至独霸;二是公众基础电信网络,而不是电力、铁路及军队等专网,更不是广电拥有的有线电视网络。

  中国电信对基础电信网络的垄断几乎可以使它以一种不计成本的的方式运营,这种状况在国有商业银行、电力、烟草等领域也有所显现,包括中国电信在内的这些垄断行业企业的运营成本与资本负债情况是多少,恐怕没有人能够回答得清楚。当年电信与广电大论战的时候,曾经有人指出中国电信的总负债高达6000亿人民币,一时业内哗然,不过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中国电信的实际负债也在2000亿以上,而今年1至9月,中国电信营业收入为1342.5亿元,全国通信业务总收入也不过2919.9亿元,如果算上负债,又如何解读中国电信的年报呢?而且电信基本建设的钱从何来始终是个讳莫如深的问题,因为即使在城市固定电话初装费高达5000元的时候,电话初装费的收入也仅占中国电信当时资产的30%,何况是今天。当信达等四大国有资产清算公司清算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时候,谁有来给中国电信做个清算,哪怕是公布个透明度稍高的财务报表也成,因为几乎没有人能算清楚截止今年9月底的1.72亿户固网用户中国电信到底投入了多少钱,到底又赚了多少钱?

  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对于重组中国电信问题曾经指出要“首先要建立一个完整、统一、先进的国家公用信息基础网络”,既然是“完整”而“统一”,已经基本上将市场竞争限制在电信服务服务上而不是基础网络上。这种中国特色的“竞争”结果就是谁掌握基础电信网络,谁就能在电信服务竞争中取得决定性优势。无论是一直“自力更生”的广电,还是“七通八通”们,“租不如建”早已经是不争的共识,而且这种重复建设也依然没有达到完全市场竞争的目的。事实上早在诸通们成立之前,国内几大专网已经具备了数网并存的特征,比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国有电信公司改革前的市场更具有完全市场竞争的物质基础,可惜当电信运营的新生力量加入的时候,我们依然还在各地进行着名目繁多的建网运动。

  生存或是死亡?

  国产手机与夸张的美国汽车有几分神似,自家人不喜自家人。

  靠一纸命令,国内通信企业击溃了韩国军团,可这样的好事还能有几回?

  当中国的通信市场一夜间成为世界上最大市场的时候,欧美电信列强的手伸得更长了,阿尔卡特一举突破外资控股国内通信企业禁区;三菱电机宣布退出北美手机市场,在西湖畔建立400万台生产线豪赌3G;爱立信自称自己既是一家国际化企业,又是中国的本地化企业;西门子在国内TD-SCDMA市场的殊死一博;CDMA的“韩流”似乎比H.O.T更吸引人。相对今年1至9月国内通信业同比增长13.3%,远远高于GDP 5.7个百分点的增长率,欧美日韩的进军势头丝毫不逊。因为它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1.72亿固网用户和1.4亿移动用户,而且更看重的是未来5年中国信息产业至少要新增投资1万亿元,其中通信业超过5000亿元。当电信重组、资费调整甚至手机要不要“三包”的问题成为业内喋喋争论的话题和业外茶余饭后的谈资的时候,忽然发现国际巨头早已经进来了,而且无声无息,甚至连个招呼也不打。

  当媒体对彩电行业进行集体炮轰的时候,回头一看,原来国产手机企业并不比彩电业少,而且连降价的资本都没有,因为生产规模根本就没有,或者是有规模但销不出去。据说2000年国产手机除科健外全部亏损,但各个上市公司的财报还都不错。8月底信息产业部的一纸文件既让韩系厂商气吐了血,也让18家国内通信企业乐开了花,GSM赔了,改玩CDMA了。忽然想起一件趣事,去过汽车王国美国的人都知道,豪华、夸张、费油的美国车一般只有参议员之类的政客才买,以显示其爱国,而帕萨特、佳美、雅阁等日欧车型轮流争当全美最佳车型。真怕哪天国产手机也成了手机大国的国产手机。

  生存或是死亡,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命题,对于一度活得异常潇洒的电信与通信企业来说,这个曾经遥远的命题是这样的近在咫尺。无论是中国电信运营商还是通信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干,并不等于找死,不干,却必然是等死。

本文地址:http://www.cnonline.org/2001/article/1639.html

欢迎转载、分享到微博、社交网络。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Loading...
BOB半岛·综合(中国)官方网站-登陆入口